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43 点击次数:135
在隋末动乱的时代,英雄辈出,许多人不再注重出身,众多英勇之士纷纷崭露头角。随着历史的不断流转,这段时期成为了我国编剧创作许多气吞山河的影视作品的宝贵背景。剧中的英雄人物,如秦琼、程咬金、尉迟恭等,纷纷跃上了现代观众的视野。特别是在这些英雄人物中,李勣的形象尤为突出,他被尊奉为“半人半仙”,野史中更是称其为“诸葛亮第二”。他临终时留下的遗言令人震撼:“若后代出现不孝子孙,必杀之。”
徐茂公,李勣的本名是徐世勣,后被唐高祖李渊赐姓“李”,以避免与李世民的名讳发生冲突,故称之为李勣。在隋唐之际,李勣效力的主公并非仅有三位,而是多达八位之多。隋朝末年,民生困苦,四处盗匪横行,李勣为保护家园,不得不依附地方势力。此时,翟让领导的瓦岗寨名声在外,李勣选择投靠这个势力,翟让便成为了李勣的第一个主公。
展开剩余82%为增强瓦岗寨的实力,李勣甚至劝说翟让将瓦岗寨交给李密,翟让听从了这个提议,最终李勣也因此在瓦岗寨占据了重要位置。然而,瓦岗寨后期爆发内讧,李密不幸猝死,李勣吞并了瓦岗寨的大部分势力,并选择投降唐朝,最终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,镇守黎阳。然而,好景不长,窦建德攻城而来,且利用李勣父亲的威胁迫使他为自己效力,然而,李勣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唐朝阵营。
李勣在唐营中的战功卓著,李渊对他极为器重,甚至赐予他“国姓”,并为他和他的父亲封官赏田,这样的待遇显然远胜于他曾经在窦建德麾下的日子。李勣与唐营中的另一位瓦岗寨出身的将领魏征结为盟友,两人在山东战场上大显身手。尽管两人之间的功勋不断,李建成始终在背后给予魏征支持,李勣亦因李建成的支持而功成名就。
然而,随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内讧爆发,尤其是在太谷之战中,李世民为保全自己的实力,并未及时支援李建成,最终导致了两兄弟间的血腥争斗。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登上了帝位。李建成死后,李勣的下一任主公自然变为李世民。然而,李世民并不完全信任李勣,虽然魏征去世后,李勣对李世民表现得更加恭顺,但李世民却多次产生杀心,甚至在临终时让儿子亲自去试探李勣的忠诚。
李勣并非没有察觉到李世民的疑虑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并未回家,而是迅速履行自己的职责,转身投入到工作中,从而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。直到李治登基成为帝王,李勣才再次得到了应有的尊重。李治深知长孙无忌的权力威胁,为了制衡长孙无忌,李治决定重用李勣。二人建立了极为稳固的君臣关系,堪称历史上罕见的密切合作。
李勣不仅仅是一个忠诚的将领,更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。在李渊和李治身边,他发挥了自己的才智,功绩不断。面对李世民,他则保持低调,深藏不露。李治继位后,为了应对长孙无忌的强大影响力,李勣也因此成为了唐朝朝政的中流砥柱。然而,他的忠诚不仅仅表现在朝堂上,连对待家族,他也有着极为独特的想法。
李勣早早发现,自己的孙子李敬业自小就显示出过人的骑射才能和智慧,曾担任过眉州刺史。眉州盗匪横行,李敬业上任后并未急于剿匪,而是处理了其他事务,等到盗贼掉以轻心后,突然发起进攻,成功剿除匪患,给当地带来了和平。李勣得知此事后,心中五味杂陈,一方面为孙子有才而高兴,另一方面又担忧他过于冒险,认为他并非忠诚之将。
李勣早在李敬业少年时就对他心生疑虑,认为他面相不佳,将来可能祸及家族。虽然李敬业初露头角时,李勣心中已有杀意,但多次企图除掉他都未能成功。最为人所知的一次是,李勣利用打猎的机会,将年仅十岁的李敬业骗至深山,并放火烧死他。可李敬业机智非凡,杀了坐骑,藏入马腹中,侥幸逃过了一劫。从此,李敬业意识到自己祖父的意图,从而在李勣面前表现得格外乖顺,直到李勣去世前,依旧扮演着忠诚良将的形象。
李勣临终时依旧无法放下对孙子的担忧,特地叮嘱李弼,若有不肖子孙,务必及时除之,实际上是让他密切关注李敬业的一举一动。李勣去世后,李敬业似乎卸下了束缚,继承了英国公爵位,虽然一度表现得忠诚,可很快,他的野心又开始显露无遗。
十几年后,李治去世,武则天登上了权力巅峰,开始以太后身份掌控朝政,甚至独揽皇帝之位。李敬业看到自己从未得到尊重,开始不满,心中反抗情绪愈发强烈。为了反抗武则天的权力,他与曾被贬谪的李敬、骆宾王等人结盟,声称要恢复庐陵帝位,并在扬州公开发起叛乱。
他们斩杀扬州长史,伪造武则天的密旨,散布假消息,迅速形成了规模不小的暴乱。骆宾王更是公开写下《为李敬业讨武曌檄》,猛烈抨击武则天的出身与恶行。李敬业的叛乱越来越猛烈,但最终,由于战略失误,被武则天派兵讨伐。李敬业在兵败后最终被杀,其家族的官职和爵位也被一并剥夺。
李敬业的悲剧,证明了李勣对家族成员的精准判断。直到唐中宗复位后,李勣才得到了应有的清白,李敬业的过错也被彻底揭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